半导体周报0901-人形机器人传感器

创建时间:2024-09-02 08:03

导体周报-0901

一、行业新闻及动态

1、半导体设计:

《科创板日报》15日讯,国芯科技公告,公司本次内部测试成功的基于RISC-V架构的边缘侧AI MCU新产品CCR4001S是基于公司自主RISC-V架构C*Core CPU内核研发的AI MCU芯片,适用于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等应用,采用MCU+AI 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广泛的边缘侧AI应用需求。该产品的研发成功对公司未来在该领域的市场拓展和业绩成长性预计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半导体制造及封测:

《科创板日报》14日讯,UBS分析师Timothy Arcuri团队报告指出,英伟达首批Blackwell芯片最多大概延迟4~6周出货(即推迟到2025年1月底),许多客户会改而采购更多交货时间极短的H200。预计客户将在2025年4月首次启用第一批Blackwell产品。台积电已开始投产Blackwell芯片,但由于B100、B200使用的CoWoS-L封装技术较为复杂,以致仍有些良率挑战,并导致初步产量低于原定计划;而H100、H200则是采用CoWoS-S技术。

 

《科创板日报》12日讯,三星电子内部已确认在平泽P4工厂建设1c nmDRAM内存产线的投资计划,该产线目标明年6月投入运营。平泽P4是一座综合性半导体生产中心,分为四期。在早前规划中,一期为NAND闪存,二期为逻辑代工,三期、四期为DRAM内存。三星已在P4一期导入DRAM生产设备,但搁置了二期建设。而1c nmDRAM是第六代20~10nm级内存工艺,各家的1c nm(或对应的1γ nm)产品目前均尚未正式发布。

 

《科创板日报》13日讯,SK海力士将在其创建半导体电路图案的蚀刻工艺中引入AI解决方案。SK海力士子公司Gauss Labs近日发布了基于AI的虚拟计量解决方案Panoptes VM 2.0版。Panoptes VM是一种虚拟计量AI解决方案,利用从设备上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来预测制造过程的结果。它可以预测任何产品的工艺结果,而无需进行物理全尺寸测量,从而大大节省时间和资源。

 

财联社8月16日电,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迪思科最早将于9月在印度设立负责营业和技术支持服务的当地法人,打算为进驻印度的半导体厂商建立工厂提供支援。此前一直由迪思科的新加坡基地负责面向印度地区开展营业活动。据悉,为了进驻印度市场,该公司一直在新加坡基地培养印度籍营销人员。

 

3、       其他:

《科创板日报》14日讯,根据Canalys的最新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支持AI的PC出货量达880万台。这些设备是指包含专用AI工作负载芯片组或模块(例如NPU)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支持AI的PC出货量占本季度所有PC出货量的14%。随着所有主要处理器供应商的支持AI的PC路线图目前都在顺利推进,2024年下半年及以后,设备可用性和最终用户采用率将大幅提升。根据Canalys的预测,支持AI的PC的市场表现与预期基本一致,行业有望在2024年出货约4400万台,2025年出货1.03亿台。

2.       本周话题——人形机器人之传感器

传感器是自动化检测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的重要部件。传感器是能够把特定的信息(物理、化学、生物)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和装置。广义上的传感器一般由信号检出器件与信号处理器件两部分组成,从而转化感知到的模拟信号并使之以电信号的形式显示。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基本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的状态,转换元件将相应的被测量转换成电参量,而基本电路将电参量接入电路并转换成电量。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转换元件,其决定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由信号检出与处理器件组成

img1

资料来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传感器分类较多,压力传感器占比最大。传感器可按检测对象分为物理量、化学量以及生物量传感器,下含力学量传感器、热学量传感器、光学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生物量传感器等共 11 个小类。检测对象的信号形式决定了选用传感器的类型,在机械自动化与工业过程控制中,常见的信号形式包括位移、(加)速度、扭矩、力、振动、温度、湿度等。目前我国压力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占比稳步提升,2021 年分别占比 17.9%和 10.3%,是目前国内占比最高的两种传感器。

传感器分类

img2

资料来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传感器产品下游应用广泛,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依赖程度高。据 CCID数据,我国传感器产品最大下游领域为汽车电子,占比达到 24.2%,其次为工业制造领域,占比为 21.1%,位列三到五名的下游行业为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电子,占比分别为 21.0%、14.7%、7.2%。为模拟人类感知,人形机器人需要装载一套复杂的传感器系统,包含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一台能完全模拟人类的机器人身体上会用到大量传感器,用于提供视觉、听觉、触觉、位置等信息。

 

 

我国传感器下游分布在汽车电子等领域

img3

资料来源:CCID、中商产业研究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全球传感器市场空间较为广阔。随着工业 4.0、工业物联网进程的推进以及智慧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数据,2022 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 2048.0 亿美元,且随着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十年内传感器市        场将延续增长态势,2032 年或将达到 5086.4 亿美元。

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有望延续较高增速。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历程不断推进,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来实现显著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传感器市场规模行业已由 2019 年的 2188.8 亿元上涨至 2022 年的 3096.9 亿元,期间 CAGR 为 12.26%,预计 2024 年可达到 3732.7 亿元。据 Mordor Intelligence 数据,在汽车工业、国防工业等行业发展推动及“中国制造 2025”政策目标激励下,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023-2028 年间的 CAGR 预计将达 9.1%。

我国传感器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品牌主导,但国产化率有明显提升趋势。2020 年全球龙头企业如爱默生、西门子、博世、意法半导体、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占据绝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高端市场传感器芯片仍依赖海外企业,而国内头部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未形成大批量应用。从国产化率来看,国内智能传感器国产化率由2016年的13%增长至2020年的 31%,CAGR 达 24%,预计未来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展如火如荼,传感器为其感知层不可或缺零部件。人形机器人是一种具身智能机器人,即具有主动性的第一人称智能,其本质上是可与环境交互感知,能自主规划、决策、行动,具有执行能力的机器人。其核心目标是能够听到人类语言,然后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在移动中识别物体,与环境交互,最终完成相应任务。人形机器人由控制、感知和执行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感知是控制和执行的前提,人形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实现对外界光、力、声、电等信息的感知,为控制和执行提供实时反馈。传感器为人形机器人感知层的核心,感知层的传感器是软件控制和硬件零部件的桥梁,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接口,也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

对于传统机器人而言,除编码器外,多数工业机器人不需要其他的感知硬件,部分特定种类的机器人仅需要单一感知硬件,而人形机器人则集成使用类各类感知硬件。编码器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必备组成部分,用以对伺服电机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编码器属于感知硬件,但其本质上是机器人运动控制子系统内部的感知器件,因此成为了各类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必需品。其他机器人往往仅使用较少类别的感知硬件,如协作机器人为避免伤害到工人从而使用力矩传感器做力反馈,服务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使用 3D 视觉传感器进行位移导航,IMU(惯性测量单元)为无人机等无人移动系统提供导航和姿态控制等。

机器人传感器应用示意图

img4

资料来源:GGII,东北证券

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例,其使用到的主要传感器包括力/力矩传感器、柔性传感器和 IMU 等。2022 年特斯拉在 AI Day 上首次展示了其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发布会资料显示其旋转执行器及线性执行器使用到了力/力矩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2023 年12 月 Optimus Gen2 曝光,其行走速度提高了 30%,减重 10KG,可实现瑜伽、蹲起、跑动,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得到了改善,同时,灵巧手保持 11 个自由度,手指增加触觉传感器,可以轻松准确地抓取和放下鸡蛋,展示出其双手精巧的操控能力。在感知层领域,脚部六维力传感器、灵巧手手指触觉传感器、姿态稳定 IMU 是本次二代产品技术改进的亮点。

国内厂商的人形机器人亦搭载了多种传感器。目前国内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包括优必选、达阀、智元、傅利叶、宇树、追觅和小米等,我们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了各家厂商使用的传感器方案,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IMU 以及触觉传感器等在各家机器人上均部分得到应用。

国内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方案梳理

img5

资料来源:与非网,传感器专家网,36 氪 Pro,BFT 机器人,各公司官网,东北证券

 

主要传感器介绍:

力传感器:

力传感器是将力的值转换成电信号的元件。重量、拉力、应力、扭矩均能够作为力传感器的输入量,经处理后输出为电信号,并将其传递至指示器、控制器或计算机等终端。与广义传感器类似,力传感器由力敏元件(即弹性体,常见的材料有铝合金,合金钢和不锈钢)、转换元件(最为常见的是电阻应变片)和电路部分(一般有漆包线,pcb 板等)组成,其中力敏电阻器是广泛运用的力敏元件。力敏电阻器通常包含导电聚合物薄膜(由亚微米尺寸的导电及非导电颗粒基质组成),其表面受力时接触传感器电极,并以可预测的方式改变本身电阻,从而衡量受力数值。

力传感器检测力的大小

img6

资料来源:IQSdirectory、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力矩传感器属于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使用应变计测量物体所受到的力矩。力矩是表示力对物体作用时所产生的转动效应的物理量,是传感器常见的力学输入量。按照是否涉及加速度,力矩又可分为静态力矩(不涉及加速度)和动态力矩(涉及加速度),静态力矩通常为未产生旋转的力矩,而动态力矩通常为产生旋转的力矩。两种典型的力矩传感器设计是测量轴和测量法兰,均呈现轴体结构。力矩传感器通常装载有应变片,其由薄箔和连接到箔的电导体组成。当箔片以及导体形状发生变化时,电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揭示作用在应变片上的负载。如果外部负载作用于传感器,应变计会像弹簧元件一样产生形变,进而实现测量功能。

根据压力原件的不同,可以将力传感器可分为应变式力传感器、光学式传感器以及压电式力传感器等,其中压电式转换元件多应用在非六维力传感器中。

1)应变式力传感器:采用的是硅应变片或金属箔,压电式传感器可分为电容和压电两种,其原理都是转换元件应变片随力敏元件同时发生形变,导致自身电阻值、电压差、光栅变化,通过电信号反应力和力矩的改变。硅应变片能够保持高刚度、稳定性和信噪比,具有最优的性能水平,缺点则是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复杂;

2)光学式元件:测量范围较广、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缺点是刚性偏弱,并且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3)压电/电容式元件:拥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并且环境适用性较强,但缺点是电路复杂,信号漂移难以抑制。

不同转换元件类型力传感器测量原理存在差异

img7

资料来源:ATI、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六维力矩传感器:

按测量方向分类,六维力矩传感器是其中性能最优、力觉信息最全面的力矩传感器。在指定的直角坐标系内,六维力矩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F、FY、FZ)和绕三个坐标轴方向的力矩(MX、MY、MZ)。六轴力传感器一般分成固定端(机器人端)和加载端(工具端)。两端相对受力时,传感器发生弹性变形,传感器内部的应变计电阻发生变化,进而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

一维、三维和六维力传感器

img8

资料来源:坤维科技公众号,东北证券

六维力传感器包含感应结构和数据处理结构两部分,工作原理为应变效应。其中感应结构具体分为上台(内圈)、下台(外圈)、测力梁(弹性体)、应变片、应变电桥、信号调理电路,数据处理结构包括数据采集及 A/D 转换和数据处理模块等。工作原理为应变效应,即:(1)载荷→弹性应变。在载荷作用下,弹性体发生与所受载荷成一定关系的微小应变;(2)弹性应变→应变片电阻值变化。粘贴于弹性体上的应变片发生与弹性体相同的弹性应变,因此应变片电阻值发生改变;(3)应变片电阻值变化→电压输出。一般采用电位计式电路和惠斯通电桥电路这两种测量电路将电阻变化转变为电压输出,一般应用惠斯通电桥电路;(4)电压输出→力/力矩信息输出。

力传感器市场空间较大,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高速增长。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2 年全球力和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为 572.4 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804.83亿元人民币,2022-2028年CAGR预计为5.84%。其中六维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高速增长,2022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对六维力矩传感器需求量为 8360 套,市场规模约为 1.56 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六维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高速增长。

全球机器人对六维力传感器需求增长

img9

资料来源:GGII、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力控传感器领域国内外龙头差距较大,国内宇立和坤维相对领先。根据高工机器人数据,2022 年中国力传感器市场依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国产份额低于 30%,国内厂商主要有宇立仪器(未上市)、坤维科技(未上市,航天级技术)、柯力传感(布局高端力矩传感)、东华测试(力传感器技术领先)等,国外主要有 ADI、ST 以及 TDK 等。

六维力传感器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 MIR 数据,2023 年我国六维力传感器市场集中度较高,TOP10 用户占据接近 70%的份额,国内厂商宇立仪器、蓝点触控分居第二第四位,两家公司在国内厂商中的合计市占率超过 50%。行业整体目前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市占率前十其中有 7 家属于外资品牌,外资品牌在产品和应用上占有较大先发优势。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成熟,逐步实现批量化生产,头部厂商有望占据优势,凭借领先的产品性能率先获得应用机会。

2023 年我国六维力传感器整体市场份额

img10

资料来源:MIR,东北证券

 

柔性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是由柔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可用于多种特定场景。柔性材料与刚性材料相对应,具有柔软、低模量、易变形等属性,对应制成的柔性传感器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延展性,可自由弯曲或者折叠,结构形式灵活多样,且在弯曲和伸展的形态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导电性和响应性。得益于其优秀的性能,柔性传感器已成为现代柔性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电子皮肤、医疗保健、电子电工、运动器材、纺织品、航天航空、环境监测等下游领域。

机器人触觉传感系统

img11

资料来源:《触觉传感器与电子皮肤研究进展》,东北证券

柔性传感器主要由柔性基底、薄膜材料及电极组成。

1)柔性基底:常用柔性传感器多采用 PI(聚酰亚胺)、PET(聚酯)或PEN(聚萘二甲酯乙二醇酯)等作为器件的柔性基底。PI 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抗张强度均在 100MPa以上,介电常数不高于 3.5(经特殊处理后可抵御 2.5),耐温点达 250℃且可长期使用,并具有优秀的耐辐射、耐化学药品性能;PET 是一种饱和的热塑性聚合物,长期使用温度可达 120℃,具有很好的光学性,优良的磨耗摩擦性、尺寸稳定性和电绝缘性,且耐油、脂肪、稀酸/碱,价格低、产量大、机械性能佳;PEN 是一种新兴优良聚合物,比 PET 具有更高的物理机械、气体阻隔和耐热性能,长期使用温度高达 160℃,且具备耐紫外线、耐辐射性能。通常会选择天然橡胶和环氧树脂来保护纳米结构并改善界面黏合性能。

2)薄膜材料:通常是柔性传感器的敏感材料,根据被测量信息的不同需求可采用金属、导电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等。金属薄膜能够保留基底的柔性特性,也可明显改变其表面特性;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薄膜兼顾可见光范围光学透明性和良好的导电性,具有可折叠、重量轻、易运输和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其中铟锡氧化物(ITO)较为常用(具有高可见光透射率、高红外反射率和低电阻率),镓或铝掺杂 ZnO(GZO 或AZO)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纳米材料最初以超微颗粒形式在传感器上使用,近年来逐渐拓展到低维材料和阵列材料,如碳纳米粉复合膜、碳纳米管复合膜、碳纳米管/炭黑/硅橡胶复合阵列等。

3)电极材料:除少部分柔性传感器薄膜材料与电极为一体外,电极材料也为柔性传感器的主要构件,其根据使用要求不同采用不同的材料及制作工艺,包括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金属纳米线(银纳米线、铜纳米线等)及导电聚合物(聚苯胺等)等,其中碳基纳米材料发展前景表现突出,其通常与各种聚合物结合,以获得柔性和稳定的应变传感器。

相比普通传感器,柔性传感器性能更加优越。普通传感器硬脆的性质使其难以进行弯曲和延展,测量范围也因此受限;柔性传感器借助于碳纳米管、石墨烯、高分子膜、高分子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等性能优越的材料,能够极大提高延展性及其他性能,适应复杂的不平整表面。

柔性传感常用材料性能优越

img12

资料来源:《常用新型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电子皮肤(E-skin)是柔性传感器的重要应用。皮肤是最重要的人体器官之一,具有延展性、自愈性、高机械韧性等特征,可以对各种形状和纹理、温度变化以及接触压力等进行感知,而模仿人类皮肤的特征以及具备相似感知功能的设备通常被称为电子皮肤。与人类皮肤相似,电子皮肤具有柔韧、舒适、安全等特点,被视为未来电子技术的新兴发展方向,在人形机器人触觉方案中得到较多关注。

电子皮肤一般由电极、介电材料、活性功能层、柔性基材组成。当感受到外界压力时,活性功能层将应变、湿度、温度等信号转换为可探测的电信号,并在功能层两侧的电极层完成接收和传输,最终传递至目标区域,从而实现“触觉”传输。柔性基材能够承载电子皮肤,并确保其与生物皮肤等材料的相容性,优良的柔性材料能够给传感器提供高灵敏度、宽传感范围、高动态响应和高重复性。

柔性传感器市场空间巨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 年全球柔性电子市场规模已达 586.2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049.4 亿美元,2023-2025 年内的 CAGR 达到 70.17%。随着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柔性电子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全球柔性电子市场规模

img13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华经产业研究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023 年我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 24.71 亿元。我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国内制造业的升级和智能化需求的增加,柔性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不断增加。根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柔性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2023 年我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 24.71 亿元,市场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华东地区,占比分别为 19.84%、34.66%、27.79%。

2017-2023 年中国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

img14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东北证券

柔性传感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柔性传感器行业涌现出了大量的企业,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相对分散的竞争格局。中国柔性传感器企业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主要厂商有:汉威科技、柔宇科技、上海思澄等。

 

MEMS 传感器:

MEMS 产品具有高集成、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等特点,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指利用硅基半导体制造工艺将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集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基于 MEMS工艺制造的芯片具有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高集成度以及可大批量生产等特点,能够满足人形机器人对于传感器微型化、低功耗以及低成本的需求,因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MEMS 传感器可测量压力、温度等

img15

资料来源:芯动联科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MEMS 加速度计用于测量物体线加速度,电容式 MEMS 加速度计目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MEMS 加速度计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线加速度的器件,通常由质量块、阻尼器、弹性元件、敏感元件和适调电路等部分组成,其测量原理为:在加速过程中,通过对质量块所受惯性力的测量计算出加速度值,而在初速度已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速度对时间积分得到线速度,再次通过线速度对时间积分则可计算出直线位移。根据感测原理,MEMS 加速度计可分为压阻式、电容式以及热式等多种类型,其中电容式 MEMS 加速度计具有高灵敏度、高精度、低温度敏感的特点,目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IMU 由加速度计与陀螺仪组成,可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率和加速度,助力人行机器人实现姿态控制、平衡维持等需求。一个 IMU 通常包含三个轴向的陀螺仪和三个轴向的加速度计,可以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角速率和加速度。IMU 是人形机器人保持平衡及运动控制的关键传感器,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实现姿态控制、平衡维持、导航定位等需求。

IMU 可用于惯性稳控

img16

资料来源:芯动联科招股说明书,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全球 MEMS 惯性传感器市场有望持续增长,IMU 正逐步替代独立的MEMS 陀螺仪。MEMS 惯性传感器是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位置和姿态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包括 MEMS 加速度计、MEMS 陀螺仪、磁力计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根据 Yole Intelligence 数据,在整体市场规模方面,全球 MEMS 惯性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已从 2018 年的 28.31 亿美元增长至了 2021 年的 35.09 亿美元,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44 亿美元,2018-2027 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39%;在市场的产品结构方面,MEMS 加速度计、磁力计和 IMU 的市场持续增长,MEMS陀螺仪的市场则呈现逐年萎缩的态势,主要是由于在高端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市场中 IMU 正逐步取代独立的 MEMS 陀螺仪。

MEMS 惯性传感器市场由国际厂商占据主导,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Yole Intelligence 数据,在 MEMS 加速度计市场方面,博世、ST、MURATA、NXP、ADI 为前五大厂商,CR5 市场份额为 84%;在 MEMS 陀螺仪市场方面,TDK、ADI、HONEYWELL、博世、ST 为前五大厂商,CR5 市场份额为 83%;在 IMU 市场方面,博世、ST、TDK、HONEYWELL、ADI 为前五大厂商,CR5 市场份额为 88%。国内的 MEMS 惯性传感器行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整体的销售规模相比国外龙头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故而目前MEMS 惯性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市场份额还是由国际厂商占据。

 

大陆相关企业:

东华测试:

东华测试为国内领先的结构力学性能研究和电化学工作站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 1993 年,30 年来始终专注于智能化测控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掌握核心技术,产品成熟且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从而得到市场广泛认可,60%以上的产品应用于国防工业。公司以结构力学测试为核心,多元业务协同发展。公司专注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及配套软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并通过不断拓展形成了结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系统、结构安全在线监测及防务装备 PHM 系统、基于 PHM 的设备智能维保管理平台、电化学工作站四大类产品线,且正在推进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的研

发生产。

 

柯力传感:

公司为应变式传感器领先企业。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5 年,作为智能传感器行业领军企业,公司主要研制和生产各类型物理量传感器,以及不同工业物联网系统及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已是全球大型钢制传感器制造企业和工业物联网应用拓展引领者之一。公司在传感器领域主营业务是应变式传感器。公司通过研制、生产和销售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仪表等元器件,提供系统集成及干粉砂浆第三方系统服务。公司近年来进行物联网化升级,推出称重物联网适用元器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产品。

 

安培龙:

温度传感器市占率高,压力传感器业务快速发展。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产业化经验,公已形成了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三大类产品线,其中包含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家电、通信及工业控制领域,同时也逐渐在汽车、光伏、储能、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公司在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领域,具备丰富的产品技术储备以及行业应用经验,已实现对国际品牌的进口替代,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于行业前列。同时在压力传感器领域,公司结合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产业化过程中对陶瓷材料的深入研究,成功打破国外对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技术壁垒。公司的产品布局其中成熟产品线温度传感器和热敏电阻,而战略产品线主要包括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储备产品线 MEMS 压力传感器、氧传感器、氮氧传感器、硅微熔压力传感器等。2022 年之前公司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业务占比接近 90%,2022 年公司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氧传感器三项业务占比分别约为 58%/40%/2%,2023 年压力传感器占比进一步提高。2020 年以来公司压力传感器业务增长迅猛,未来有望拓展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章不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分享观点所用。

参考资料:

中信证券:人形机器人的五类感官和硬件支撑

东北证券:人形机器人感知层关键零部件,市场空间广阔

国泰君安:人形机器人感知层核心,传感器成长可期

甬兴证券:人形机器人带来广阔市场,国内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一):六维力传感器